豆瓣评分: 9.4

内容简介

作者简介

马丁·海德格尔(Martin Heidegger)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,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。17岁时,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《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》一书,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。他在大学先学神学二年,后转入哲学,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在李凯尔特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《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》,他的讲师资格论文题目是《邓·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》。在弗莱堡大学任教期间,他参加胡塞尔主持的研究班。

评论

先说说缺点,海德格尔一定是喜欢用高级词汇繁琐表达的人,译者拿不准能否完全表达作者的本意,选择了直译也是有道理的,但对于普通读者,阅读这本书的成本太大了,大部分精力要花在消化繁琐文字游戏的语法上,而这原本是应该用于理解和思考作者观点的。
如果真正静下心,能够读完,优点也确实很多,这本书依然无法证明存在问题,但作者更细心,更逻辑性,更全面的进行了多个方位的尝试。第一篇旨在诠释本真的存在性,世界,此在,…
先说说缺点,海德格尔一定是喜欢用高级词汇繁琐表达的人,译者拿不准能否完全表达作者的本意,选择了直译也是有道理的,但对于普通读者,阅读这本书的成本太大了,大部分精力要花在消化繁琐文字游戏的语法上,而这原本是应该用于理解和思考作者观点的。
如果真正静下心,能够读完,优点也确实很多,这本书依然无法证明存在问题,但作者更细心,更逻辑性,更全面的进行了多个方位的尝试。第一篇旨在诠释本真的存在性,世界,此在,常人,沉沦,本真;第二章则通过相关的时间性,向死,决心,历史,继续诠释本真的存在性,而非流俗的时间,本质上则是本真的先后。全书在证明本真存在的过程中,从生存论角度解释了生活中很多疑惑。
常人永远不死,会一直尝试将本真至于被抛的境地,而只有摆脱沉沦,召回本真前来照面,才能拉长此在源始的时间。
(
)
自诩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,四年后重读,竟然读出不一样的味道。第一次读时,深深着迷于“畏”、“向死”、“决断”、“良心”和“时间性”,以一种存在主义的方式游荡其中,以至于连谈恋爱都追求先行到死;而相比于初读,如今更关注第一篇和第二篇之间的张力:此在在世(being-in-the-world),又觉知在世者之陷落,两种状态如此紧张,却从来相互成就——若无畏和向死,生活难免平庸,但若过于追求“本真”,便和…

发表回复

后才能评论

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,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,请勿直接商用。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,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。更多说明请参考 VIP介绍。

最常见的情况是下载不完整: 可对比下载完压缩包的与网盘上的容量,若小于网盘提示的容量则是这个原因。这是浏览器下载的bug,建议用百度网盘软件或迅雷下载。 若排除这种情况,可在对应资源底部留言,或联络我们。

对于会员专享、整站源码、程序插件、网站模板、网页模版等类型的素材,文章内用于介绍的图片通常并不包含在对应可供下载素材包内。这些相关商业图片需另外购买,且本站不负责(也没有办法)找到出处。 同样地一些字体文件也是这种情况,但部分素材会在素材包内有一份字体下载链接清单。

如果您已经成功付款但是网站没有弹出成功提示,请联系站长提供付款信息为您处理

源码素材属于虚拟商品,具有可复制性,可传播性,一旦授予,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退款、换货要求。请您在购买获取之前确认好 是您所需要的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