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瓣评分: 8.2

内容简介

作者简介

马克思•舍勒(1874—1928),德国哲学家、社会学家,价值伦理学、哲学人类学与知识社会学的奠基人,被视为现代德语学界传奇人物。在哲学、社会理论、伦理学、神学、心理学、教育学、思想史等领域卓有建树。海德格尔视其为“全部现代哲学最重要的力量”。早年执教耶拿大学、慕尼黑大学,参与现象学运动。1919—1927年,任科隆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、社会学研究所所长。1928年,执教法兰克福大学不久,因中风猝然辞世。著有《同情的形式和本质》、《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实质价值伦理学》、《论人类的永恒性》、《价值的颠覆》、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》等。今人编有《舍勒全集》,美国芝加哥大学设有舍勒研究所,德国成立了国际舍勒研究协会。

评论

哲学人类学是舍勒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提出的。他认为,现代性标明的不仅是政治秩序、经济制度或知识系统的转变,更是人自身的转变——人的身体与心性气质的内在统一体构造本身的转变。近代西方人性观对人的自然冲动的重新解释和重新定位,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所谓“自然人性”的论说。19世纪末20世纪初,德语学界流行生命哲学和精神分析学,无不把人的精神溯源于人的本能冲动。舍勒把本能冲动与精神设定为两个互不依赖的形而上学谓词…
哲学人类学是舍勒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提出的。他认为,现代性标明的不仅是政治秩序、经济制度或知识系统的转变,更是人自身的转变——人的身体与心性气质的内在统一体构造本身的转变。近代西方人性观对人的自然冲动的重新解释和重新定位,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所谓“自然人性”的论说。19世纪末20世纪初,德语学界流行生命哲学和精神分析学,无不把人的精神溯源于人的本能冲动。舍勒把本能冲动与精神设定为两个互不依赖的形而上学谓词。在现代之前,人性观的基本格局是精神抑制本能冲动,在现代之后,是本能冲动抑制精神。舍勒认为,人之身位既非纯粹的精神,亦非纯粹的本能冲动,而是动姿性的“生成”(Werdung)——所谓精神之生命本能冲动化和本能冲动的精神化。“本能冲动与精神”的形而上学二元动态结构的失衡,导致现代人丧失自己的精神身位。
(
)
问题意识极强的大学者,哲学人类学,知识社会学的视角之开先。

发表回复

后才能评论

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,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,请勿直接商用。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,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。更多说明请参考 VIP介绍。

最常见的情况是下载不完整: 可对比下载完压缩包的与网盘上的容量,若小于网盘提示的容量则是这个原因。这是浏览器下载的bug,建议用百度网盘软件或迅雷下载。 若排除这种情况,可在对应资源底部留言,或联络我们。

对于会员专享、整站源码、程序插件、网站模板、网页模版等类型的素材,文章内用于介绍的图片通常并不包含在对应可供下载素材包内。这些相关商业图片需另外购买,且本站不负责(也没有办法)找到出处。 同样地一些字体文件也是这种情况,但部分素材会在素材包内有一份字体下载链接清单。

如果您已经成功付款但是网站没有弹出成功提示,请联系站长提供付款信息为您处理

源码素材属于虚拟商品,具有可复制性,可传播性,一旦授予,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退款、换货要求。请您在购买获取之前确认好 是您所需要的资源